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案中心 >> 三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《她是我的朋友》创新教案设计

《她是我的朋友》创新教案设计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3日  字体:

  

《她是我的朋友》创新教案设计

南京市迈皋桥中心小学潘源霞

《她是我的朋友》这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。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受了重伤的同伴,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,挽救了同伴的生命,体现了阮恒舍己救人,无私奉献的品格。其中课文第五节:“一阵沉默之后,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,忽然又放下去,然后又举起手来。”短短两句话,三个重点动词“举—放—又举”集中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表情、动作,体现了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。真实反映了他当时是献还是不献的思想斗争很激烈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阮恒当时的矛盾心理,教学时,我就重点抓3个动词,采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产生情感体验,前后比较句子,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形式,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,我是这样处理的:

师:轻声读这两句话,圈出描写阮恒动作的词语。

师:“阮恒颤抖地举起手来,然后又放下去,然后又举起手来”,为什么会这样呢?

生:因为阮恒很害怕,很紧张。

师:你怎么知道他很害怕呢?

生:因为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。

师:很好,想想看,你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啊?

生:上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,可是又怕自己答得不准确,所以又把手放下去,不敢回答了。但是看到你提问题的那种期待的目光正微笑地看着我,看到你鼓励的眼神,我又增强了信心,不害怕了,勇敢地又举起了手回答问题。

师:你联想得很好,那么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,阮恒当时为什么会这样犹豫不决呢?

 

 

生:阮恒举起了手,是因为他当时觉得自己应该挽救好朋友的生命,但是他以为自己会因为输血给别人,就会死去时,就十分紧张,害怕,矛盾,是救还是不救,所以又把手放下去。“一只小手颤抖地又举起来,忽然又放下去”,说明他当时思想斗争很激烈,心理很矛盾。

师:那么,阮恒是不是就一直放下了手?

生:不是的,他第二次又把手举起来了。

师:请大家想一想,第二次的“举手”和第一次的“举手”有什么不同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、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,然后又放下去,然后又举起来。

比较句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、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,然后又放下去,然后颤抖地又举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起来。

师:第二句话中,第二次举起手之前加上“颤抖”一词,说明还是紧张害怕,可是书上阮恒第二次举手却没有“颤抖”,说明什么?

生:说明阮恒这时候不害怕了。

师:为什么阮恒一下子就不怕了?他当时想到了什么才不害怕?

生:阮恒想:现在是救人要紧,如果不赶快给好朋友输血,他就会有生命危险,于是坚定地举起手。

生:阮恒想:她是我的朋友,即使我因为输血而死去,也要把血输给她,所以下定了决心,忘记了害怕,勇敢地举起了手。

师:从阮恒的想法中可以看出阮恒为了好朋友的生命,完全忘记了自己,这体现了他一种什么品质?

生:不怕牺牲自己,舍己救人,无私奉献。

师:通过老师的层层剖析,你们体会得很好,那么读这两句话的时候,应该怎么读?

 

 

生:第一句要读出阮恒当时紧张、害怕、矛盾的语气,第二句要读出阮恒下定决心准备献血的语气。

师:对,这样读才能体现人物的感情变化。

寺:请大家联系自己平时的亲身体验,你还在哪些地方,什么时候会有阮恒的这种感受?

生:记得我生病打针的时候,就是害怕打针,但一想到为了早日恢复健康,还是勇敢地捋起袖子,让医生打针。

生:我第一次主持中队仪式的时候,就是很害怕,尽管准备得很充分,但还是怕自己站在台上会说错话,不敢上去,但仔细想想,总是要锻炼,胆子才会大,于是下定决心勇敢地走上讲台。

师:你们想得很好,请你们联系这一节课的学习,进行一次小练笔,练写一段动作心理描写的片断,重点写你当时是怎样想的,然后又是怎样做的。

 

教后评析:这一片断的课堂提问设计,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,抓住重点词语,层层剖析,环环扣扣,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,让学生有话可说,说出自己的亲身感受。很实在,从感受中领悟阮恒当时的紧张、害怕、矛盾、犹豫不决,后来又决定舍己救人的纯真、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。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,同时在受到教育之后,再采用有感情地朗读,学生读得有真情实感,很投入,最后联系亲身体验,进行小练笔,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。

 

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sannianji_488_19957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